第一次刷到《姐姐当家》的时候,手里正啃着长硬边的面包,咀嚼声里夹杂着董璇和张维伊那组高频双人镜头。有人一直在弹弹弹,我却忍不住咂摸他们“拯救者情结”的味——像发酵好的面包酸气,不甜,也不难咽。
明明是女方请朋友吃饭,男方还讲什么“你快把钱退给我”,桌上一圈人下巴都快掉了——我挪了下椅子,思考那一刻如果自己是董璇,会不会冲出来说句“赶紧付了别矫情”。错别字刚顺手发给群里:“矫情得很”。张维伊吃相没毛病,也没啥“奶狗”气,可他说话那股子拧巴劲儿,属实让我想起某个和前任的饭局,点菜时也扭扭捏捏,最后AA都搞成了一场拉锯战。
旁观者清也疲惫。董璇自带雷厉风行气场,扫码的时候干脆,不拖泥带水。张维伊则明显拖延,嘴巴咬着面子,其实钱包干瘪。偶尔手机弹出付款页面,我就想到那些男孩在女孩面前迟迟不掏钱的局——真挺多。一次在西单见一对情侣点套餐,女孩刚结账,男孩还是吐槽环境贵。那一瞬我以为,全城都充满了“你快把钱退给我”类型的拧巴情绪。
节目里更扎心的是俩人触及生育关口:张维伊主动“说要二胎”,背景却是他妈本就生二胎时离世的那场遗憾。据说羊水栓塞也很少见,朋友群里聊起这事都觉得“刺激”。但董璇和张维伊像是没有伤口一般推进这个话题,好像上一代的苦从来都不会流到下一代心里。我狐疑地觉得,这二人对生命的决定,真的不是在反向治愈与自救吗?夜半拆解他们的对话,一度搞混了夫妻、母子、情人、拯救者的标签。
有段话是张维伊对董璇说的:“姐姐的世界里有很多人,我的只有你。”我脑内闪回当年在宠物医院,隔壁一只待收养小狗耷拉脑袋,“你就是我的全部”,那种轻度依恋和大片空虚,每个主人听了都瞬间心软。我理解那句话对董璇起到的“戳心”作用——她似乎尤其受用来自伴侣的孤单和脆弱。
一时又替张维伊想,这种话说多了不累吗?三十七岁的人,真的可以把世界缩成只剩伴侣一人?我不太相信。观感上张维伊有的是事业和朋友,但到了镜头下却把孤独打包成情感资产。错别字顺手记下:“你有的是事也有的是人”。情感绑架和情绪勒索,分明是现实情侣里最容易无意识发生的扎心场景之一。
节目穿插董璇讲过的轶事,她说张维伊买房时,第一时间给去世父亲发了微信。那一刻我忍不住想起老家的亲戚,也有过类似给逝者求安慰的习惯;心里涌上一股子说不清的遗憾。可董璇的反应不是哀悼,而是立刻加强“我要对他好”的自我暗示。仿佛她是跑步进场拯救的那个人——别人脆弱,她才能有一席之地。
转念想,这种父性/母性反转,在普通家庭里太常见了。邻居家表姐和她老公就是这种模式,男的成天丢三落四,女的跟在后面收拾残局,两个人的亲密度不在于互相强壮,而在于一方无底线地被另一方需要。说起来,不少综艺和生活片段已经把“看看我多需要你”这迷魂汤用得烂透了。
但董璇的自我价值观,像是被“被需要”外包给所有身边人。节目里她连续为好几对老人朋友安排出游,忙着让阿姨们高兴,忙着弥补丈母娘没吃到张维伊带来的鱼肉丸子。嘴里一句“你女婿千里迢迢给你带的”,心里却要替每个人找台阶下。生活里也总有这样的女生,情商爆棚,面面俱到,可自己安慰完大家,内心还觉得不够好。
18年董璇前夫高云翔的案子闹得沸沸扬扬,网络上各种嘲讽“恋爱脑”,她却自己跑澳洲,单枪匹马找证人、救人。人救回来了,两年后离了婚。局外人都觉得她太累,我却猜她其实是用无休止的“解决他人问题”来填自己心里的某种空缺。这种模式翻到心理分析里,也叫“自我价值缺乏型拯救者”。
董璇和张维伊的新组合,怎么看都像是前一段婚姻给她带来的创伤在新关系里重新找出路。她曾坦言,二婚之所以让她安心,是因为对方敢选择她这样情感经历复杂、带孩子的女人。她有自己的自罪感和低配得感,总担心对方会不会嫌弃自己。说到这,我见过好几个网友聊自己的婚恋,越经历过一段痛苦的关系,越会希望下一任能无条件包容自己所有所谓的“瑕疵”。
节目里董璇一直调节着张维伊的情绪,安慰、引导、包容,像情感保姆一样,她的世界似乎设定成了“只有我能守住这场关系”。可这场拯救不知后劲如何,毕竟救人救累了,也会空虚。两人相处里,不光是权力与依赖的拉扯,更多是各自对自身价值来源的无声博弈。
说到董璇的成长路径,她自己也没说过多,但从老一辈对女儿的“勤快、包容、为别人着想”期待里,多少可以读出来。妈妈劝她生孩子要“考虑别人感受”,也支持女婿优先。闺蜜佟丽娅出嫁时,父亲让她多伺候公婆。原生家庭里女人被培养成“照顾者角色”,哪怕已经在公众视野里是大女人,也改不了下意识的付出和自我贬低。
这种循环让我想起村里某个五十岁的阿姨,哪个亲戚有事都能搭把手,结果自己生病了也不敢麻烦人。董璇也有这一面,节目里被夸“情商高人缘好”,其实她习惯性把情绪放在大家身上,自己却常常自我怀疑。说话时口误、错别字也混着表露出小心试探:“你不见得会喜欢我过去”“下次带孩子来玩吧谢谢”。像有些人,哪怕再强势,心里还是会担心对方嫌弃。
这样看下来,董璇的“向下择偶”规律也有现实依据。遇到高云翔,当时其名气不大,颜值加分可安全感扣分。后来的事让她更不信赖“外表好强的男性”,反倒逐步挑那些能体现自己“照顾力”的人。身边有网友坦言:经历多了痛苦,往往也会把择偶标准收紧——不是选最优的人,而是选能和自己形成情感互动的人。
某次朋友聚会,有人聊“关系里的救世主”。有人说救人救到头,最终还是会伤到自己;有人则觉得被需要是一种安慰。其实往生活细节里看,程序猿做项目被甲方刁难,回家还得被女朋友安慰,哪一方更需要拯救?答案不明。现实里的救赎,很可能是救自己小时候没被照顾过的那一部分。
逗留在董璇和张维伊这样的情感局里,观众未必能从两人的戏剧性反转里薅出启示,却能琢磨出自己的感情碎片——我们到底是被需要,还是需要去被需要才获得自我?
假如你遇到这种“拯救者情结+依赖者情结”凑一起的关系,你能否分得清哪一部分是爱,哪一部分是补偿?你又会选择做照顾者,还是被照顾者?生活场景里你最常碰到哪样的感情搭配?说说你的故事,是更像董璇,还是更像张维伊?
手机炒股配资软件,中国配资网官网首页,嘉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