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伊朗驻华大使法兹里在第13届世界和平论坛上直言不讳地表示,希望中国和俄罗斯能够作为“阻止美国和以色列对伊朗发动新的打击”的力量,这一请求不仅引发了广泛关注,更是揭示了伊朗在当今复杂国际局势中的生存困境与外交转型。
2019年的“以伊12天冲突”让外界清楚地意识到,伊朗在面对美国和以色列的军事打击时,几乎毫无还手之力。即便伊朗展现出了一定的导弹反击能力,但其根本的军事实力依旧难以与美以两国抗衡。防空系统的薄弱、战机的落后,使得以色列的轰炸机如入无人之境,伊朗不得不在这场权力博弈中频频求援。
法兹里的表态,实则反映了一种绝望的心态。在经历了多轮谈判破裂、军事打击后,伊朗政府似乎已经认清了局势:继续寄希望于美国的外交政策已无意义。“美国不可信任”,这是伊朗决策层对现状的痛彻总结。在此情况下,转向中俄,不仅是为了寻求保护,更是一种焦虑心理的体现。
与其说伊朗的这一请求是向中俄的依赖,不如说这是其求生存的本能反应。面临西方国家的制裁与围围堵,伊朗需要的是一块战略屏障——中俄成为最合适的选择。
事实上,伊朗对金砖国家同上合组织的依赖正愈发明显。适逢新兴大国对现有全球秩序的不满,伊朗试图借助多边机制来反击美方的单边主义。这种想法有其道理,毕竟在当前背景下,寻求多方力量的支持确实能为其注入一定的活力。
然而,在这一过程中,伊朗可能低估了中俄的立场。尽管两国从地缘政治角度上与伊朗保持合作关系,但双方之间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同盟。中俄或许能够在政治上提供支持,却不一定会在军事上与伊朗并肩作战。
中国在处理伊核问题时的立场一向是“政治解决”,而非军事介入。无论是推动伊核协议的恢复,还是加强与伊朗的经济往来,中国所追求的,始终是区域的稳定与多极化的国际秩序。在这种背景下,单纯依靠中俄扭转军事态势,几乎是不切实际的幻想。
另一方面,俄罗斯虽然与伊朗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,但普京更像是一个调解者,而非战斗的伙伴。在与美国的博弈中,俄罗斯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方式维护区域和平,而不是深入干涉伊朗与美以之间的军事冲突。这使得伊朗的请求在某种程度上显得苍白无力。
值得注意的是,伊朗对中俄的求助,无疑是一种投机行为。历史上,中东国家对外部力量的依赖由来已久,然而这种态度却常常导致其在战略上被动与孤立。换句话说,伊朗若只是依赖中俄,企图通过他国的力量来保全自己,最终结果往往是自我设限,未必能真正抵挡来自美以的压力。
更重要的是,伊朗的外交政策变幻莫测,常常给外界带来信任危机。中俄是否愿意在关键时刻为一个信任度不高的伙伴付出代价,值得深思。
对于伊朗来说,唯有克服对外部势力的过度依赖,寻求自我发展的道路,才能真正走出困局。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,强化自身的军事与经济实力,实现独立自主,才是中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生存与发展的关键。而将武器、资金、甚至外交主动权完全寄托于他国的做法,无异于“坐以待毙”。
因此,伊朗的未来能否摆脱困境,除了要向中俄求援,更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综合国力,以此应对来自美国与以色列的威胁。唯有如此,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。
手机炒股配资软件,中国配资网官网首页,嘉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